一、肺来源干细胞  肺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来源于3个胚层的四十多种细胞构成。肺的起源和发生及肺脏干细胞的存在和来源长期以来还存在着许多争议。肺发生于胚胎发育第4周末,内胚层SHH基因表达促使前肠末端腹侧的上皮增生向外突出形成喉气管憩室,来源于内胚层的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的问充质组织内形成肺前体细胞,即肺祖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AEC).同时在胚胎发育中肺脏干细胞出现随支气管的不断分支向尖端迁移的现象。 肺干细胞(lung stem cells)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能分化为功能性肺组织,在维持肺组织更新和肺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细胞。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由两种形态学上不同的细胞构成,即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II型肺泡上皮细胞。目前有关学者普遍承认肺泡II型细胞是肺泡细胞的干细胞。 二、肺来源干细胞研究进展 1969年,Kapanci等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高氧性肺损伤后4 d,AECII增生、分化,表现出AEC I的特征,覆盖裸露的胶原,取代受损的AECI。他们据此首次提出AECⅡ是肺泡上皮的干细胞。 1995年,Doherty等体外培养发现基底细胞可以分化产生气道上皮所有的细胞类型,因此他们推测基底细胞可能是多潜能的干细胞。 2001年,Randell等将基底细胞移植到受损的气道上皮基底膜,发现有类基底细胞样的、未完全分化的中间细胞类型生成,并逐渐分化为黏液细胞和纤毛细胞,形成和正常气道完全相似的上皮组织。 2001年,Borthwick等利用转基因小鼠对肺千细胞进行了定位研究,即“壁龛”。发现在气管和近端支气管LRC主要存在于黏膜下腺导管区,而在远端支气管LRC在气道上皮表面呈规律灶状分布 2002年,Giangreeo等检测到位于支气管肺泡管连接处的Clara细胞具有抗损伤能力,在损伤后增殖、分化,提示支气管肺泡管连接处亦存在vCE。 2005年,Gaingreco和Kim等利用肺损伤模型,发现在终末支气管和肺泡管交接处,有一种AECⅡ的亚型在肺组织受损时可快速增殖,分化为AECI,称为支气管肺泡干细胞。 2005年,Sabatini等从成人支气管组织中分离培养了一种成纤维样细胞,它具有MSC表型和向脂肪、软骨和成骨分化的能力。提示在肺组织内存在有MSC。 三、肺来源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呼吸系统疾病至今为止仍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肺脏干细胞增殖分化与功能细胞丢失损伤失衡而造成。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复杂,具有主动归巢和调控功能的干细胞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肺干细胞研究为体外研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模型,并为肺相关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各种肺干细胞向肺组织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进行药物干预,从而阻止疾病的发生或缓解、治愈肺部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 干细胞可能治疗先天性肺疾病;通过检测、调控肺局部干细胞的分化增生有望在早期发现和防治肿瘤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补充干细胞以刺激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有望为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提供有效措施。 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肺病的共同结局,在对肺纤维化的治疗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有望通过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产生细胞因子拈抗剂、阻断肺纤维化的信号通路等等为治疗肺纤维化提供新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