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干细胞疗法,回输量是绕不开的话题。 这种前沿科技与传统药物不同,本质上是一种由“活细胞”制成的生物药,回输剂量通常按细胞数量计算,单次回输总数可达百万、千万,甚至过亿。 随后便有人将细胞数量与效果划上了等号。在这些“唯数量派”的观念里,干细胞拥有独特的再生修复与免疫调节能力,更为难得的是几乎没有副作用。那么自然是:一次性回输的干细胞越多,身体得到的增益效果越大。 但,这种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 并非越多越好 干细胞回输存在最佳剂量 事实上,就像药物说明书中会标注建议用量一样,干细胞回输也是存在有效剂量范围的。 2019年,《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影响因子:6.9)发表的一篇研究“2004-2018年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趋势”[1]的文章就验证了这一点。 △美国学者对2019年3月前登记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登记系统上的900余项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进行分析 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筛选了过去14年间,28个涉及不同剂量的干细胞临床实验,试图在没有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确定干细胞治疗是否存在有效剂量范围。 结果显示,在统计的16项静脉注射实验中,有14项实验的有效剂量处于7000万-1.9亿细胞之间。 而在区间之外,低于7000万剂量的试验通常显示无效;而当注射量高于1.9亿时,试验疗效不升反降,且伴随着更高的不良反应风险。 同样的结果还发生在3个关节腔注射实验中。此时干细胞的有效剂量降至5000万-1亿细胞,当研究团队将单个患者注射量降至1000万或提升到2亿细胞量时,也出现了治疗效果“失踪”的情况。 △研究统计静脉输注干细胞剂量(按百万计)后的实验数据(部分) 所有统计数据都在指向:干细胞治疗确实存在有效剂量范围。 同时,作为影响回输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者还发现:干细胞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状态。即在某个范围内,剂量越多效果越好,但当效果达到一个最高顶点(最佳剂量),继续提高剂量不仅不会带来更好的疗效,还有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干细胞的最佳剂量该怎么算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有标准答案。众所周知,干细胞治疗的未来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抗衰、神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退行性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等,不同的病症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手段,而不同的治疗手段也势必会影响干细胞的使用。以当前已经上市的干细胞产品为例,就出现了至少3种剂量计算方式。 1、以患者体重计算剂量 世界上第一个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间充质干细胞产品——Temcell使用的便是这种计算方式,该药物适用于由造血干细胞引起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给药方式为静脉输注,使用剂量为2*10⁶细胞/kg[2]。 2、以受损面积计算剂量 Cartistem是一款用于治疗退行性关节炎、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干细胞治疗产品。由韩国MEDIPOST公司研发,其成分为新生儿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与玻璃酸钠。官网显示该药物需手术给药,使用剂量为2.5*10⁶细胞/cm²(膝关节软骨损伤面积)[3]。 △韩国汉城MEDIPOST公司官网公布CARTISTEM剂量使用说明 3、固定剂量 Hearticellgram-AMI是一款治疗心肌梗死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药物,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批上市的自体干细胞疗法。根据官网描述,其注射细胞数量可根据患者体重使用三种固定剂量:5000万、7000万 和9000万[4]。 △韩国FCB-Pharmicell公司官网公布Hearticellgram-AMI剂量使用说明 可见,尽管干细胞回输存在最佳剂量,但具体数值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能一概而论。 文行至此,关于干细胞回输量的问题相信大家都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即:回输量并非越多越好,干细胞药物也存在有效剂量范围。而若要确定最佳剂量,则需综合患者的疾病情况、自身状况以及注射方式等多个因素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写在最后 作为一种日新月异的新兴技术,干细胞本身就在不断颠覆传统,发生认知偏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关于回输量的争论也在警醒我们,要用更全面、理智的视角去看待前沿技术,才能从中获得想要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章转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本公众号仅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